【藍星語宙QA專欄】如廁訓練part1

藍星語宙新增QA專欄囉!
藍星語宙五位創辦人
將不定期在粉專分享學員們的各種大小提問
說不定會看到你心中也存在已久的疑問
或是實務工作中也遇到的問題喔!
趕緊追蹤 @startalkaba 讓自己越懂越多!越變越棒!

 

 

如果看了其他學員提問的回答,還是沒有正中你的問題核心,也歡迎找我們的專業督導團隊,

也就是我們的創辦人團隊來一對一諮詢喔!

 

 

 

首波分享是有學員詢問雨林博士 @yuling_bcba 的回答 👀

督導學員提問
「雨林老師,打擾您了!想請教一個小問題。我們最近在陪一位孩子練習如廁,目前小便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大便還是會拉在身上。這個孩子在6歲之前一直都穿尿布,大便只願意拉在尿布裡,或者有時候就直接拉在身上。在大便前後我們都有帶孩子去坐馬桶,但他完全不願意在馬桶裡大便。小便的部分,他是學會站著尿尿的,不過他可以接受坐在馬桶上,5到10分鐘甚至更久都沒問題。
大便有時候會有預兆,像是去扶著窗邊蹲著排便,但有時候完全沒有預兆。而且大便的時間並不固定,可能早上、晚上,或者兩天一次。想要請教雨林老師,有沒有比較合適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建立在馬桶裡大便的習慣和能力呢?」

 

 

雨林老師回答
「1. 確認行為功能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抗拒在馬桶上大便的原因。可能的功能有:
-逃避:排便時坐馬桶讓他不舒服(心理或生理上)
-感覺需求:習慣站立或有特定姿勢,如扶著窗邊,帶來身體的舒適感

當然,長久強化歷史長期在尿布裡排便可能讓孩子已習慣這個行為模式了

需要老師們持續再多做觀察,比如:
-拉前的明確行為徵兆(表情、動作、說話)
-成功拉在身上的環境情境與姿勢
-馬桶坐著時的表現,有無焦躁、逃避、僵硬

2. 行為塑造策略

由於孩子已經能接受「坐在馬桶上」,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大便仍然在馬桶外完成,因此可用行為塑造來分階段接近目標行為:

1.預測排便時機,引導孩子在那段時間坐馬桶(如早上吃完飯後)
2.如果能夠在馬桶坐著出現「拉的前兆」,立刻強化
3.若能夠在馬桶上「嘗試出力但沒成功」也要強化
4.成功拉在馬桶裡即給非常強的正增強物(如動畫片、喜歡的食物、遊戲等)

強化物安排:
1. 每一步接近都給強化,但馬桶上成功拉便便的強化物最大
2. 針對他最愛的強化物做出區隔:只有在馬桶上拉便便才能得到!

3. 建立排便前兆與提示反應連結

孩子有時會扶窗或有拉便便前兆,可以利用這些自然行為來做提示轉移:
1.當他出現特定姿勢(如扶窗)時,立即引導他去馬桶
2.語氣正向說明:「你要便便了,我們去馬桶拉,好棒喔!」
3.坐上馬桶後可模仿扶窗的姿勢(比如放一個把手給他扶)
4.加入視覺提示圖卡,每天早上或晚上的如廁流程貼在廁所門口

4. 環境設計與例行化

1.固定每天兩個時間段去馬桶坐5-10分鐘(如飯後)明確提醒成功拉在馬桶裡的獎勵
2.廁所氣氛要舒適、安靜,提供可接受的視覺或聽覺刺激(如放喜歡的音樂,也可以帶一隻喜歡的娃娃進去抱著陪伴或捏娃娃出力)
3.如果他喜歡站著,也可考慮在馬桶旁加腳踏凳,模仿站立穩定感,幫助排便出力點

5. 社交故事或視覺流程圖

按照孩子的年齡和認知能力設計社交故事或視覺流程圖,在孩子情緒穩定時,說明什麼時間固定要去坐馬桶嘗試拉出來、什麼地點是上廁所的地方,什麼地方不是

6. 表達需要上廁所的需求

多多示範、演練和強化,按照孩子的能力用口語或AAC表達要上廁所了,而不是每次都要大人觀察前兆行為,然後大人詢問要不要上廁所再帶去廁所,孩子要練習自己察覺並提出要求

7. 避免的做法
-避免過度壓力或懲罰,容易造成便祕或如廁焦慮
-若拉在身上,儘量保持「情緒中立」清理,不讓這個結果成為孩子被關注的方式」

 

想系統性學習如廁訓練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用1000台幣就能購買到由星星老師和雨林老師一起主講的兩個多小時如廁訓練主題喔!😍😍😍

https://www.startalkaba.com/courses/toilettraining/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私訊訊問🙋‍♀️🙋‍♀️🙋‍♀️

 

購物車
返回頂端